文明实践|用好三件法宝,打通志愿服务“最后一米”

“出门赶集买菜碰见志愿者在宣传食品安全知识,下地干活碰见志愿者在讲解科学种田知识,在广场锻炼碰见志愿者在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……”,宁津县杜集镇居民段玉红说。如今,宁津县大街小巷、田间地头、集市商超、企业门店等生活生产领域,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,成为宁津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
4

志愿者起着调解器和减压阀的作用,一头连着党和政府,一头连着老百姓,拉近的不仅是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,更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。一件红马甲、一部小手机、一副热心肠,这是宁津县志愿者们的“三件法宝”,志愿者用实事处理、实时服务、热心为民的志愿服务模式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。

2

一件红马甲,带给人民群众亲切感。“志愿者的标志就是红马甲,看见红马甲,居民群众就看见了亲人。”福宁社区居民王清平说。宁津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(站),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以志愿服务分队为主要力量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定期在各乡镇(街道)社区、村居、集市上巡回开展医疗健身、访贫问苦、星光助残、爱心家教等各种有意义、有温度的志愿服务活动。结合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活动,切实把实事办实、好事办好,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。截至目前,宁津县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共计4.2万余次。

3

一部小手机,搭建志愿服务连心桥。“群众吹哨,志愿者报道”, 有问题、有矛盾、有困难找志愿者已经成为了群众的习惯。八里堂居民刘锋发现村里的沟渠由于雨水冲洗,加上常年失修,已经直接影响到农户的灌溉,于是立马通过宁津县志愿服务云平台群众点单功能,在手机上发布了寻求志愿者帮忙的志愿服务活动信息。从开始发布信息到解决问题,只用了短短一周的时间,这些实事群众都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,都夸志愿服务能真正的为群众做实事,志愿服务密切了干群关系,搭建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。

1

一副热心肠,撑起宁津文明新高度。宁津县将群众的生产劳动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,让志愿服务活动为群众解难题、办实事、办好事。一副热心肠,两条勤快腿,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用实际行动温暖每位人民群众,志愿者通过走访慰问、发放便民联系卡等方式,及时了解群众需求,变“等群众反映”为“主动发现”,从而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、深入人心。11月份以来,结合“暖心敲门大走访”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,根据群众取暖、物业服务、看病就医、入学入托、环境整治、社保养老等实际需要,共排查、解决民生实事300余件,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。